
在民间,曹操留下了一世骂名。这与《三国演义》塑造的曹操形象有关。罗贯中为《三国演义》定下的基调是:“尊刘贬曹”。为此,在第四回便迫不及待地虚构了曹操的一个“骇人听闻”“残无人道”的故事。
话说曹操欲借献刀行刺董卓,但没能得手,尔后慌忙逃出京城,却在中牟县为守关军士擒获。幸得县令陈宫仰慕,亲自为其释缚。陈宫为曹操的忠义感动,决定弃官随曹操回家乡起兵。
曹操、陈宫行了三日,至成皋地方,天色向晚。曹操以鞭指林深处对陈宫说,这里有一人姓吕,名伯奢,是他父亲的义兄弟,可以去家中借宿休息。二人来到庄前下马,入见伯奢。伯奢热情相接,并对二人说家中无好酒,要到西村打酒相待。说完,匆匆上驴而去。
曹操与陈宫坐了很大一会儿,忽然听到有磨刀之声。曹操觉得伯奢出去可疑,便潜入草堂后窃听,听到有人说:“缚而杀之,何如?”曹操闻言对陈宫说,今天如果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陈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了八口。可搜至厨房,却见捆一猪欲杀。陈宫说,孟德多心,误杀好人了。于是,二人急忙出庄上马而去。走了不到二里路,只见伯奢驴鞍前鞒挂着两瓶酒,手提果菜而来。曹操见状,趁伯奢不备,挥剑将其砍于驴下。
陈宫大惊,责怪曹操说:“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曹操却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闻言,先是准备择机杀曹,后又放弃杀念,弃曹而去。
然而,正史中的曹操并不是一个“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恶人,而是一个讲情讲义、有胸襟有格局的大英雄。曹操担任兖州牧时,毕谌为别驾。张邈反叛时,曾劫持毕谌的母亲、弟弟、妻子和子女。曹操解去毕谌的职务而派遣他去投张邈,说:“你的老母亲在那里,你应该去。”毕谌当时叩首表示绝对没有二心。毕谌走后,就没有回来。后来吕布兵败,毕谌被曹操生擒,大家都为毕谌担心恐惧,曹操却说:“人如果能孝顺双亲,岂不是也必然能忠诚于君主!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人。”遂任命毕谌为鲁相。
当初,曹操举荐魏种为孝廉。兖州出现反叛,曹操说:“唯有魏种是不会背叛我的。”当听到魏种逃跑的消息后,曹操发怒说:“除非魏种南跑到越地、北跑到胡地,否则我不放过他!”等到攻下射犬,生擒了魏种,却解了他的绳缚并任用他。对此,曹操解释说:“只因为他有才!”
曹操类似的仁义之举还有很多。比如,曹操打败吕布,诛杀吕布、陈宫等人后,念及旧情,把陈宫的母亲、妻子带回许昌供养。虽然这里面有曹操为笼络人心而刻意表演的成分,但至少没有杀人魔般的记录。
说来,罗贯中的笔头子实在毒辣,一句给曹操虚构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话,便把曹操牢牢地钉在了耻辱柱上,让曹操这位三国英雄的“人设”彻底崩塌,在中华大地形成了长达数百年的误导。
《孙子兵法●计篇》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打蛇打七寸,骂人骂其品。罗贯中在“信”与“仁”上极力污名化曹操,先声夺人、先入为主地为曹操定性,从而为小说的基调设计烘托造势,不亏为文学大师中的大师,但也着实委屈了曹操。
初审:周淑萍 复审:王立 终审: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