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肥是孙吴垂涎三尺之地,孙权曾多次亲率大军前来“武力打卡”,但始终未能在此地讨得任何便宜。这与曹操善于驭将不无关系。
赤壁之战后,曹操命令张辽与乐进、李典等率7000余人驻守合肥。不久,孙权率十万大军围攻合肥。然而,张辽、乐进、李典相互之间历来不够和睦,在这种情况下,这仗还有法打吗?
当然,曹操不是个糊涂之人,他对这几位大将之间的关系了如指掌。为此,他临走给护军薛悌留下密令,在信封上写着:“敌人来到才能启封”。孙权来攻,大家赶紧拆开信封,令上说:“如果孙权到,张辽、李典二将军迎战,乐进将军守城,护军薛悌不许参战。”有曹操的密令,有护军的督战,谁还敢不积极配合?
所以,张辽奉教出战,他一开始担心李典不从,李典却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于是率军与张辽一起出城破敌,迫使孙权撤军。
《孙子兵法●九地篇》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深谙兵法智慧的曹操比谁都清楚,张辽、李典、乐进在强敌面前必定会“同舟而济”的。
不过,人们肯定会问:曹操手下战将如云,他为什么非要把几位关系不睦的将领组合在一起守合肥呢?应该说,这里面有曹操的深度考量。
合肥既是战略重地,也是魏吴激烈争夺的边疆要地,远离曹魏大本营,守军守将面临的压力特别大,很容易出现倒戈的问题。《孙子兵法●军争篇》曰:“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曹操有意把几位关系不睦的将领放在一起,既是一种强强组合,又是一种相互制衡,能够有效防止极端困难情况下出现不测。这正是曹操的驭将“手腕”所在。
《孙子兵法●谋攻篇》曰:“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三国志》记载:“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曹操把儒将李典与猛将张辽、乐进组合在一起,无疑是一种优势互补。
曹操素来惜才,而更善于扬人之长。其用人驭将的智慧,由合肥守将的超常组合,便可见一斑。
初审:周淑萍 复审:王立 终审: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