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子兵法●虚实篇》曰:“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那么,《孙子兵法》作为一部用兵者屡试不爽、被誉为“兵学圣典”的天下第一兵书,它究竟“神”在哪里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那些运用《孙子兵法》智慧,上演精妙绝伦好戏的典型战例。比如:孙膑的“围魏救赵”,韩信的“背水列阵”,毛泽东的“四渡赤水”。孙膑体现的是孙子“以迂为直”的智慧,韩信运用的是孙子“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智慧,毛泽东彰显的是孙子“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智慧。这些天花板级的用兵艺术,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神”,“神”的共同之处就在于“不走寻常路”,而这种“不走寻常路”的思维底色,都是逆向思维。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孙子兵法》的“神”,主要“神”在逆向思维上。
思维有顺向、逆向之分,顺向思维属常规性思维,逆向思维则属非常规性思维。一般说来,逆向思维,逆“主流”而思,反“主道”而行,思维结果往往出乎常人所料,因而更具有隐蔽性、突然性、创造性。
战争是个最青睐“突然”、最看重“不意”、最忌惮“反制”的特殊领域,因而它为逆向思维的运用提供了施展优势、彰显功效的更大平台、更广空间、更多机遇。
孙子是逆向思维的大师,《孙子兵法》中的诸多精辟、精彩用兵原则,都是逆向思维的结晶。比如,以迂为直、以患为利、以阙为围、以死求生、以予求取、以退求进等等,都是逆向思维的高光体现。
同时,还需要看到的是,像《孙子兵法》中的“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履军杀将,必以五危”,等等,都标志着孙子对逆向思维的理解把握,达到了凡人难以企及的深度与高度。
初审:周淑萍 复审:王立 终审: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