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朝堂上的王安石与苏轼,因变法针锋相对,互为政敌。然而,在生死关头彼此援手,在暮年相视一笑,留下了“道”不同也惺惺相惜的人间佳话。
史载,一次苏轼出题影射新法独断,王安石愤然道:“轼才虽高,所学不正!”但即便政见水火不容,他也从未以权谋私构陷苏轼。当有人诬告苏轼运父丧时私贩食盐,王安石查实后竟主动为其平反,面对别人的不解,他正色道:“吾辈行事,岂可因私废公?”
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罪可至死。此时已卸任归隐江宁的王安石却星夜上书宋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子士乎!”这句振聋发聩的质问,成为苏轼保命的关键。
司马光与王安石也曾是好友,但后来因政见不和分道扬镳,各奔东西。石上光下,又石下光上,演绎了一段让人眼花缭乱的宋代风云。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王安石病故。正在重病中煎熬的司马光十分伤感,他立马写信给执政的吕公著,希望朝廷千万不要落井下石,而要“优加厚礼”。
《孙子兵法●地形篇》曰:“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这三位同时代的大宋重臣,都站在了那个时代的风口浪尖上,但无论推出新法者,还是反对新法者,没有因“道”不同而反目成仇,却因“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的担当而惺惺相惜,这种格局与境界可堪与他们的才情、功绩相媲美。
贤人相惜,贤更贤;凡人相惜,凡超凡。职场上,同事之间难免在性格、脾气、做事风格上有差异,在认识问题、处理问题上有分歧,但唯有那些懂得超越与包容的人,才是受人尊重、能够长远的人。
相惜不会相损,相轻难免相伤;相惜才会相长,相轻难有所偿。同事之间相处,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与其小肚鸡肠、“过结”不忘,不如“一码归一码”“清零”“翻篇”,在相惜相尊中共享职场美好时光。
初审:周淑萍 复审:王立 终审: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