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泡菜效应”。它源于韩国传统腌制工艺的隐喻,在心理学领域指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如同泡菜缸中的卤水,长期浸泡会彻底改变个体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泡菜效应”告诉人们,环境对人具有很强的改变和塑造功能,既能让一个人超越自我,也能让一个人失去自我。也就是说,环境既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掉一个人。
在家庭教育管理中,也存在着“泡菜效应”,但并不是优秀文化浸润、优良家风熏陶,而是许多家长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结果在许多方面把孩子“复制”成了自己。如果自己处处优秀,有可能会培养出一个处处优秀的孩子;如果自己“不怎么样”,就很可能培养出一个“不怎么样”的孩子。民间所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固然是从遗传角度说的,而在思维方法、行为方式上何不如此呢?
虽然家长都是成熟之人,在学识、见识、认知上有优势,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孩子需要从家长的管教中成长,但他们在接触事物、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自己的认知与想法,这些认知和想法中不仅有许多是非常宝贵的,而且这种自我意识、自我觉醒、自主思维更是弥足珍贵,需要特别尊重和保护的。“泡菜效应”作用于孩子,最容易扼杀的,就是孩子们的这种“自我”与“自主”。
《孙子兵法●计篇》提出了“诡道十二法”,但孙子在阐述这些用兵原则后,突然笔锋一转,曰:“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意思是说,这些用兵取胜的奥妙,是无法预先传授的。这里,孙子是在告诉人们,兵法只是基本的参考,如何运用全靠自己去感悟和把握,是不能照套照搬的,意在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家庭教育管理也应该是这样,既有基本的约束引导,还必须给孩子留有自己独立思考、自主决断的空间。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既能吸纳父母之长、避开父母之短,又能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将来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初审:周淑萍 复审:王立 终审: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