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苑●权谋》记载:吴王夫差攻破越国,又攻打陈国。楚国大夫都感到恐惧,说:“从前阖庐能任用他的民众,所以能在柏举一战打败我国。现在听说夫差又比他还厉害。”子西说:“你们几个人应该担心的是互相不和睦,不必害怕吴国。从前阖庐吃饭不用两道菜,睡的地方不铺两层席,穿着用品不选择耗费大的。在国内遇上天灾,亲自巡查,断粮缺食的就供给他们;在军队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吃上熟食然后他才吃;他能吃到的东西,所有的士卒都一定能与他分享。因此百姓不怕疲劳,战死也知道不会抛尸荒野。现在的夫差,居住的地方有亭台楼阁水池,睡觉有宫娥嫔妃陪伴他;一旦出行,想干什么就一定要办到;喜爱的玩赏物品一定要带上,奇珍异宝都聚集在他那里。夫差自己打败了自己,又怎么能够打败我国呢!”
《孙子兵法●谋攻篇》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孙子因知吴王阖庐之贤,而携兵法十三篇由齐奔吴;后来因知吴王夫差之昏,而主动选择隐退。
《孙子兵法●计篇》曰:“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孙子因自己的思想被吴王阖庐认同而选择留下,因吴王夫差喜欢谗言、排斥良言而选择离去。而吴国的灭亡,也应了孙子的断言。
透过楚国大夫子西对吴王阖庐与吴王夫差的比较分析,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孙子在他的兵书中为什么要这么说,在涉及自己进退去留的大事上为什么会这么做。
孙子既是一位军事理论家,又是一位驰骋疆场的战将,“知而行”“行而知”既是他的优秀品质,更是他“双线开花”的最大优势之所在。通观《孙子兵法》的思想和孙子的军事实践,孙子从来都不是说一套做一套的“布道者”,而是彻头彻尾的、“天花板”级的知行合一者。自己的兵学理论指导了自己的军事实践,自己的军事实践又助推了自己兵学理论的完善与升华,在这种知行相长的良性循环之下,《孙子兵法》成为“兵学圣典”“百代谈兵之祖”、孙子成为历代尊崇的“兵圣”,则是顺理成章的。
初审:周淑萍 复审:王立 终审: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