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山西平定县的七亘村是石门侵华日军西犯的必经之地。1937年10月26日,刘伯承师长指挥八路军129师部分部队在七亘村成功伏击了西进的日军;而仅仅过了两天,刘伯承指挥部队在同一地点,又成功伏击了同一支日军部队。
人们肯定会问:先前在七亘村吃了大亏的日本鬼子,为什么不长记性,而重蹈覆辙呢?其实,不是鬼子不长记性,而是他们按照“战胜不复”的用兵原则,认定八路军应该不会在同一地点设伏,日军再走七亘村应该没什么问题,于是便毫无顾忌地来了个“故地重游”。岂知,刘伯承正是利用日军的这一心理,出人预料地搞了个“重叠设伏”,给气焰正盛的侵略者上了一课。如果分析日军的教训,那就是他们把“应该”当成了“必然”。
《孙子兵法●计篇》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孙子这里所说的“多算胜”,是指胜算的条件比较多的能够取胜,也就是说取胜的可能性比较大,或者说应该能够取胜,而不是说必然取胜。
人们通常所谓的“应该”,是从“理论”上讲的,而许多“应该”在变成事实的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最终能否达到预期,都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
世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是绝对“应该”的。那些算起来、看起来的“应该”,只不过是可能性相对大些而已,绝非“板上钉钉”的事实。就如具备了提拔条件、拥有了较多优势的官员,不一定都能得到提升重用一样。所以,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可以做百分之百成功的努力,但不能有百分之百成功的自信。对于那些应该做成的事、应该实现的愿望,既要有能够如愿以偿的期待,还要有不能如愿的思想准备和退而求其次的预案。有了这种心理建设,就容易接受多样的结果;有了不同结果的应对预案,就能够及时有效做出弥补,避免让自己陷入更加被动甚至不可收拾的局面。
初审:周淑萍 复审:王立 终审: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