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苑●敬慎》记载:孔子见罗者,其所得者,皆黄口也。孔子曰:“黄口尽得,大爵独不得,何也?”罗者对曰:“黄口从大爵者,不得;大爵从黄口者,可得。”孔子顾为弟子曰:“君子慎所从,不得其人,则有罗网之患。”
这里所说的“罗者”,指用网捕鸟的人;“黄口”,指小鸟;“大爵”,指大鸟。
这段话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孔子看见用网捕鸟的人,他所捕得的鸟,全是黄口小鸟。孔子说:“你捕捉的全是黄口小鸟,偏偏没有捉到大鸟,这是为什么?”捕鸟的人回答说:“小鸟跟从大鸟的,就捕不到它;大鸟跟从小鸟的,才可以捕到。”孔子回头对弟子说:“君子应慎重选择自己所跟从的人,跟了不适当的人,就有进入罗网的祸患。”
看看当下一些人的遭遇,便不难看出,孔子的感悟及对弟子的提醒是多么深刻、多么有警示意义啊!
跟人,如果不是搞人身依附,本身也没有什么不对,并且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捷径。因为,跟对了人,就跟对了方向,就选择了正确的路径,就不容易走弯路;跟对了人,就进入了“近朱则赤”的健康成长环境,就不容易滋生祸患。
那么,如何才能跟对人呢?关键是要“相准”人。《孙子兵法●行军篇》提出了“相敌三十二法”,归结到一点,就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孙子的“相敌”之道,同样适用于“相人”。许多人“相人”走眼,跟错了人,症结就在于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功夫,有些人甚至只看到人家的职位、权力与能量的“表层”,而不去察究其余,稀里糊涂上了人家的船,致使别人翻船时,自己跟着溺水。这些人之所以吃亏,除了“眼力”差之外,关键是“心力”差,把跟人搞成了人身依附。
既然跟人容易跟错人,那就应该与任何人保持适度的距离,把关系定性和保持在工作的层面,不把个人私情搅和进去,更不搞人身依附。既然跟人有风险,那么跟人就不如“跟理”,也就是凡事都要先弄清是非曲直,权衡利害得失,然后再去判断和选择,而不是搞盲目跟从。
初审:周淑萍 复审:王立 终审: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