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一位战功卓著、深得刘备重用的战将,被刘备任命为汉中太守、镇远将军。刘备称帝后,魏延被任命为镇北将军、封都亭侯。然而,魏延的结局却令人唏嘘。诸葛亮去世后,魏延被控谋反,致使众叛亲离,遭到斩杀。让人惨不忍睹、惨不忍闻的是,魏延被斩后,他的同事兼对手杨仪用脚踩着他的首级,骂道:“庸奴!复能作恶不?”随后三族被灭。
那么,魏延真的有如此之坏、如此之恶吗?非也。
《孙子兵法●计篇》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应该说,这五个方面的“将德”,魏延都有突出的表现。
论智、论勇,《三国志》称“魏延以勇略任”。《三国志》裴松之注中《魏略》记载,“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先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虽然诸葛亮以成功概率低、风险太大为由,拒绝了魏延的方案,但也足见魏延的大勇、大智。
论信、论仁,魏延对蜀汉忠心耿耿,从无二心。陈寿在《三国志》中也认为,推究魏延的本意,诸葛亮死后他之所以不向北投降魏国而向南撤回,只是为了杀掉杨仪等人。魏延还认为人们会推选他接替诸葛亮。总之,魏延并没有想过背叛。
然而,这样一位“五德”兼具的杰出大将,在人才十分匮乏的蜀汉后期,竟然处处遭排斥、被怀疑。
首先,诸葛亮生前不信任魏延。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既离不开魏延,又处处防着他,临死还与人算计如何对付他。丞相府杨仪跟魏延更是水火不容。
再是,朝廷怀疑魏延。诸葛亮死后,魏延、杨仪在撤军问题上发生冲突,两人各自上表朝廷告对方造反。后主就此事询问侍中董允、丞相府留守的长史蒋琬,两人都保证杨仪忠诚而怀疑魏延。
还有,部属不支持魏延。魏延手下诸将素来与他不和。魏延率军南撤中派兵阻击杨仪等人,杨仪手下何平叱责魏延的先锋说:“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竟然敢如此作为!”魏延手下的士兵便质疑魏延的举动,不愿再听从他的命令,军队很快溃散。魏延只带着他的儿子和几名亲信逃往汉中。杨仪派马岱追击,将魏延斩首。
那么,魏延为什么就这么不受待见呢?主要原因就是他情商低、脾气差,不懂得处理上下左右的关系,处处树敌,遭人排斥。一些人则抓住他的某些过失,诬蔑他的人品与“将德”有问题,直至被“顺理成章”地扣上“造反”的帽子。
魏延的教训启示人们,人在职场行,共济才能赢;人在江湖走,情商定荣羞。
初审:周淑萍 复审:王立 终审: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