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彭羕,颇有几分才华,曾在益州牧刘璋手下做事。由于他性情孤傲,把许多人不放在眼里,只做了个书佐的小官,后又遭人在刘璋面前诋毁,被惩罚服刑。刘备入蜀后,彭羕结识庞统,法正对他的才华也很了解,于是被推荐给刘备。刘备也认为彭羕是个奇才,多次让他在军中传达命令,还指导诸将兵法。刘备就任益州牧,任彭羕为治中从事。
彭羕靠自己的能力在短短时间之内,位竟在州人之上,不免有些得意忘形,自喜于地位的日益变化。后来,由于有人在刘备面前屡说彭羕的坏话,加上刘备对彭羕的观察,便慢慢地疏远他,就改任他为江阳太守。
彭羕听说要把自己远调外任地方官,心里很不高兴,就前去拜访马超。马超对彭羕说:“你才干英秀出众,主公对你非常器重,说你应当与孔明、孝直等人并驾齐驱,现在怎么能把外地的小郡交给你,使你失去本来的声望呢?”彭羕说:“老家伙糊涂,还能再说吗!”又对马超说:“你负责外边,我负责里面,天下可以轻松平定。”马超羁旅在外,归附蜀国,总有危险不定的感觉,听了彭羕这些话,大吃一惊,默不作声,没有回答。彭羕走后,马超把彭羕的话写成表上奏。于是,彭羕被逮捕治罪,遭处决时年三十七岁。
彭羕说的话大概率是一时的气话,过过嘴瘾而已,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被马超“激”出来、“钓”出来的,但他做梦也没想到这竟成了马超的“投名状”,而让自己丢了身家性命,实在悲哀。
在蜀汉,类似彭羕被“告密”而付出惨重代价的情况还真不少。比如,曾任诸葛亮丞相府长史的杨仪,在诸葛亮死后因没有受到重用而在后军师费祎面前说了一些表达不满的话,费祎便将杨仪的话秘密上表,杨仪被贬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后选择自杀。刘禅时期的长水校尉廖立,因说话“不注意”,被李邵、蒋琬告诉了诸葛亮,而遭到弹劾,被废黜为普通百姓,死于流放之地。
分析这些被“告密”的蜀汉官员不难发现,其实他们并没有什么谋反之心,与“朋友”所聊之言,都是一些牢骚和气话。他们的话之所以被人“告密”成为“投名状”,是因为蜀汉的统治者喜欢搞这一套,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然而,这种纵容“告密”的行为,虽然对统治者掌控情况有所帮助,但其危害也非常大,容易造成互相猜疑、人人自危、离心离德,投机与陷害成风,政治风气被毒化。蜀汉早亡,与此不无关系。
反观曹操的做法,则与蜀汉大相径庭。官渡之战后,曹操的手下官员缴获了大量曹操阵营人员秘密写给袁绍的书信,有关官员建议曹操逐个审查,严肃处理。而曹操并没有采纳,不仅自己不看这些书信,而且命令全部焚毁,从而让那些“通袁”的人放下了悬着的心,从而铁心跟着曹操走,也让那些准备靠“投名状”吃饭的人打消了念头。应该说,曹魏的强大与曹操的做法不无关系。
《孙子兵法●九变篇》曰:“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一个单位的领导固然需要听取来自方方面面的情况汇报,也应该鼓励人们及时向上反映问题,但绝对不能让“告密”成为展现“忠诚度”的“投名状”,不能让竞相“告密”成为单位的一种风气。
初审:周淑萍 复审:王立 终审: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