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是唐朝武则天时代的名相,未发迹前曾在汝南为官。一次女皇武则天召狄仁杰入朝,对他说:“你的政绩有目共睹,但你知道谁经常向朕打你的小报告吗?”狄仁杰一听急了,说:“陛下,请您千万别告诉我。”武则天问:“难道你不相信我?”狄仁杰说:“不是,我是不相信自己。我担心知道此人后控制不住打击报复的心,所以陛下还是不要告诉我。如果陛下觉得别人所说的问题我确实存在,我自当改正;如果陛下觉得那些都是小人的是非之言,那将是我最大的荣幸。”
《孙子兵法●谋攻篇》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地形篇》又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这是孙子一个非常核心的用兵思想。然而,狄仁杰这种反其道而行之,坚持“不知”的做法,同样值得称赞,它既体现了不听闲言、不计私怨、既往不咎的宽广胸襟,更展现了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知有所不知的大智慧---真知。
其实,《孙子兵法》既教人们做什么、怎么做,也提示人们有所为有所不为。《九变篇》指出:“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孙子兵法》既重“知”,也强调有所知有所不知。《九地篇》两处讲到“不知”。一曰:“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意思是说,能蒙蔽士卒的视听,使他们对于将领的计划一无所知。变更作战部署,改变原定计划,使士卒无法识破真相;不时变换驻地,故意迂回行进,使士卒无从推测将领的意图。又曰:“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意思是说,向部下布置作战任务,但不说明其中的意图;统率士卒,只说明的有利的条件,而不告诉他们行动的危害。
那么,孙子为什么强调士卒“有所不知”呢?这并不是一些人所诟病的“愚兵政策”,而是孙子基于深入敌国纵深作战的特殊情况,以及当时士卒素质堪忧的状况,为防止出现怯战、逃兵和泄密问题,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的智慧之策。
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战场回到职场、社交场,在“知”这个问题上,同样也不是“多多益善”。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获取的信息过多,既需要费心去甄别,又增大了被信息干扰迷茫的概率,特别是一些负面信息,接受过多就可能干扰自己的认知,削弱信心与斗志,甚至在对人对事上失去应有的理性,还给自己平添了愤恨与烦恼。所以,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应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知有所不知,既不要“无话不传”,又不要“无话不听”,尤其那些容易挑拨是非、产生矛盾的话,还是不传、不听为好。
初审:周淑萍 复审:王立 终审: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