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文有“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典籍,自宋代以来被奉为经典。
与“四书五经”相齐眉的,便是武有《武经七书》。它是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朝廷作为官书颁布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集。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中国军事著作的精华,是中国军事理论殿堂里的瑰宝。2024年,美国五角大楼宣布招标购买书籍供飞行员学习,招标名单中出现了《武经七书》译本。
到了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清廷从“七书”中又精选出三本,号称《武经三书》,《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一起入选。
说到孙武和《孙子兵法》,人们很自然的就会想到孙武的后裔孙膑及其兵法《孙膑兵法》。
孙膑在中国军事史上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军事家、军事谋略家、军事理论家,他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两次战胜庞涓率领的魏军,并留下了田忌赛马、围魏救赵、减灶赚庞涓等脍炙人口的智慧故事。同时,孙膑还为后人留下了与《孙子兵法》同源一脉的“孙氏之道”---《孙膑兵法》。
作为孙武的后裔,孙膑在他的兵法《孙膑兵法》中,全面系统地继承、发展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在许多方面有新的突破。《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作为中国兵学史上的两座高峰,源远流长。
也许正因如此,经常有人在问:既然孙膑和《孙膑兵法》非常了得,为什么代表中国古代兵书最高水平的《武经七书》里面,没有《孙膑兵法》呢?说起来很无奈。
在汉代以前,正史文献虽然多次提及孙武、孙膑及其兵法,但均极简略而零碎。最早记载孙武、孙膑的文献有《吕氏春秋》和《韩非子》,两汉时期的《史记》《汉书》也有所记载,但《隋书.经籍志》中,《齐孙子》即《孙膑兵法》不见著录,也没有发现传世本。自此以后,便没有了《孙膑兵法》的任何消息。
顺便解释一下,为什么会把《孙膑兵法》称为《齐孙子》。历史上,“吴孙子”指的是孙武,“齐孙子”指的是孙膑。孙武的功业是全部建立在吴国的,并最终归隐、终老于吴,即《孙膑兵法.陈忌问垒》中所言:(孙武)“明之吴越,言之于齐。”所以人们习惯上称他为“吴孙子”。孙膑的一生主要活动在齐国,并最后终老于齐,所以人们习惯上称他为“齐孙子”。大概是为了防止混淆吧。
然而,后来还是出现了混淆。《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是不是就是一部兵书,孙武是不是就是孙膑?《孙子兵法》是不是孙膑所著?这些都成了千古之迷。那么,失去踪影的《孙膑兵法》,自然也就不可能入选《武经七书》了。
虽然遗憾总是难免的,但十分庆幸的是,《孙膑兵法》的遗憾在1972年得到了历史性的弥补。这年的4月10日,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一批震惊学界的竹简,其中不仅有《孙子兵法》,还有失传了近两千年的《孙膑兵法》。两部兵书的同时出土,解决了聚讼千年的关于孙武、孙膑其人其书的诸多疑问。特别是《孙膑兵法》的重现,更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重大学术价值。它以不容置疑的考古实证,证明了《孙膑兵法》与世界第一兵书《孙子兵法》是同源一脉的“孙氏之道”(《孙膑兵法●陈忌问垒》)。
初审:周淑萍 复审:王立 终审: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