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兵学双创

老路谈兵法-说世事:能否让学术论文变得简约、有趣、耐读些?

山东孙子研究会 2025/10/27 浏览:259

前不久,一位学者朋友在一家学术期刊发表了一个长篇大论,老路第一时间打去电话表示祝贺,可这位学者苦笑着说:文章是发出来了,可又有几个人去看呢?

应该说,这位学者说的是心里话,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些学术文章面临的窘境。

当下,一些学术论文越来越长。如果是内容上需要,倒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许多是人为拉出来的。为什么呢?因为不就显不出分量,也上不了核心期刊。一些学术期刊追求的是文章的引用率,一期刊登的学术文章,篇幅长,篇数就少,被引用率就高,刊物的得分也就高。

但是,当今是一个微阅读时代,某些像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的文章,谁能耐着性子读下去?有些学者喜欢用怪僻字词、拗口语言阐述学术问题,似在显示学问高深,实则让人避而远之。实践证明,真正的高手,都是口吐趣香、笔下生美、长话短说的。

一个股民对美国经济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说:股市总是有泡沫,你们经济学家应该设计一个方案消除泡沫。克鲁格曼问股民:您喝啤酒吗?股民点了点头。克鲁格曼又问:您喝没有泡沫的啤酒吗?股民答道:没有泡沫的啤酒不新鲜,就不能喝。克鲁格曼笑道:股市就像一杯啤酒,如果没有一点泡沫,就说明它不新鲜,没活力;当然,如果泡沫太多,啤酒的量就少了,这样顾客就有意见,市场一定也做不起来。所以股市要有泡沫,但不能太多。股民听后,频频点头。

一位年轻朋友问作家冯骥才:何为散文?怎样区分散文、小说和诗歌?冯骥才开玩笑打比方说: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 ---就成了小说。一个人被大地弹射到月亮里---那是诗歌。
冯骥才说,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不刻意,不矫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散文好像天上的云,不知由何而来,不知何时生成。你的生活,你的心,如同澄澈的蓝天。你一仰头,呵呵,一些散文片段仿佛片片白云,已然浮现出来了。冯骥才如此趣说文学,谁人听不进,谁人不愿听?

也许有学人会说,学术问题毕竟是很严肃的事,谈起来要中规中矩,不能太随意。

那么,严肃的问题,就非要端着一个严肃的架子、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拿着一种严肃的腔调,来高谈阔论吗?未必。

我们来看看《孙子兵法》这篇6000字左右的学术论文,它之所以让人爱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语言简约、精美,阐述严谨而不失趣味。再看看北宋苏洵所著的《权书》,它既是一部文学著作,也是一部兵书,读起来简直是一种美文享受。当今学术论文或著作,均可从中得启获鉴。

 

《孙子兵法九地篇》曰: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用兵要善于施行不合惯例的奖赏、颁布不合常规的号令,同样,学术论文也不应该有千篇一律、固定不变的面孔和腔调。既严肃,又活泼,应该成为学术论文的新形象,也是让人喜欢的出路所在。学术文章如此,学术著作更然。

初审:周淑萍  复审:王立  终审:孟斌

©2025 版权所有 兵道网|山东孙子研究会
邮箱:sunziyanjiuhui@163.com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英雄山路38号 电话:0531-82660052
鲁ICP备16031144号
首页 TOP 研情纵览